English

本真的“真”

2000-10-2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沈昌文 我有话说

金克木老人去世,文化界震动不小。不少有成就的学人认为,老人之中,学问和文章堪称一流的,钱钟书之后,首选似乎只能是金先生。金先生作古,不少人又兴起中国文化何以继续之叹。这自然是过虑,但也不能不说明金老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。

三联书店有幸,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来年里,同金老联系最早、最多,推出他的著述最早、最多的一个文化单位。记得《读书》创刊未久,大概是在冯亦代老人的指点下,我们去找金老约稿。当时一位老人就提醒大家,金老虽饱学,写文章却是极少应允的,去了多半会碰壁。不料时移世转,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,金先生不但答应为《读书》写稿,而且似乎一发而不可收拾,来稿源源不绝。这叫我们大家都喜出望外。《读书》在当年的环境里之办得成功,可以举得出十来个标志,其中之一,怕就是请金先生等老人出山。80年代中国文化界之了不起,之令人缅怀,首先就正在于一大批积学的文化人在这中国文化侥幸新生的环境中,“起死还生”了。《读书》杂志,更广义说是三联书店,生而有幸,正是首先在这一辈“起死还生”的文化人的扶持下,成长、发展起来的。

等金先生在文化学术上“起死回生”时,他已经60多岁了。记得当年我们每次去见金先生,他总要开玩笑说,我们这次见面多半是最后一面,要寄给你们的稿件也大概是最后一篇了。当然,这话以后,他一次寄来的稿件可能不止一篇,而是三篇。“起死回生”的氛围给这些老人带来如何的喜悦可想而知,然而,那恁多年中国文化的“死寂”,又给他们带来何等的心理压力,也是时时捉摸得到的。

金先生像许多老人一样,晚年喜谈往事,爱写回忆。三联书店一恢复建制,要出书,当然首先求助于金老。他陆续交来一些回忆文字。可能是正因为他的这些稿件的原故,三联书店才开创了一套小开本、白封面的名人回忆杂录。我们知道,金先生有非常奇特的经历。他没有辉煌的学历,但后来当了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。他读书极多,而据说自己从不藏书。他自然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的批判见解,却极少正面形诸笔墨。他是浪漫的诗人,又是严肃的学者……凡此种种“吊诡”,我们倒只有通过读他的回忆,才能了解一二,有时读后可能突然产生一个快感:原来如此!到这时你往往能想起一句简单的英语:Youareyourexperi?ence!

读回忆文章的况味,不必多说,几乎谁都有过。但是读金克木的回忆,却又有不同。他把自己的回忆称作“小说”,把回忆写得“真中有假,假中有真”。到了晚年,这一写作特点越发突出。三联书店刚出的这本《孔乙己外传》,以及其前的《评点旧巢痕》,可说发展到了顶点。《孔乙己外传》是从80年代那本《难忘的影子》演变过来的,然而前者显然比后者大大发展了。在这里,推敲回忆文章要不要“真中有假,假中有真”已经完全没有意义,金老本来没有说写的是本来意义上的“回忆录”。他在最后这本著述里,不只“真中有假,假中有真”,而且让死人复活,给古人穿西服,讲洋话。看到这里,你会莞尔一笑:原来金老晚年,居然写起游戏文章,或者玩起什么“后……”来。此老毕竟与时俱进!

但是仔细看去,这想法似乎又离金老的原意甚远。这就好像我们过去每次去见他,听他高论一番,当时似乎都了解了,回来一咂摸,似乎有些话里还有深意。我隐隐然有一个感觉:金老的“真中有假,假中有真”,很可能离他个人的经历有时稍远,可是离社会的真实应当更近。他的“真”、“假”,实在都有其深意存焉。他不只是在写个人,尤其在写社会。由于语言环境,由于个人写作特色,他把个人同社会密切结合在一起,于是形成一种诡异的文体。想到这里,我觉得说“youareyourexperience”其实是不够的。只有把个人的ex?perience(经历)同时代、社会结合在一起,才能说明这个youare。从这意义上说,金老的“真中有假,假中有真”,才是本真的“真”。这样去读《孔乙己外传》,也许可以读出一个真正的金克木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